利用納米服(NanoSuit)在高真空條件下觀察活體有機樣品
掃描電鏡的分辨率要比光學顯微鏡要高得多,要觀察微小又復雜的結構,必須要依靠電子顯微鏡才可以實現。但是電鏡觀察生命科學樣品卻存在很多限制。第一、生物樣品并不導電,很容易產生荷電效應。第二、電鏡一般都在10-4Pa以上的高真空下工作,而生命科學的樣品很多不能存活于真空,或者在真空下會產生變形。因此,在觀察生物樣品時,往往要利用各種干燥儀器在觀察前對樣品進行處理或者以降低分辨率的代價使用低真空模式進行觀察。
日本電子株式會社與日本濱松醫科大學針山孝彥教授聯合開發出一種納米服外衣,使得活體有機樣品可以存活在真空中以便于電鏡觀察,這種納米服由一種叫山梨醇酐月桂酸酯 (Polysorbitan Monolaurate (Tween20))的材料構成,它一開始是以液態存在,經過與電子束反應后便可以聚合固化,不僅能防止因為真空造成的脫水,也能保護昆蟲不會受到電子束的傷害,同時能夠對樣品進行導電處理,并能讓昆蟲在真空環境下存活兩小時之久。同時,這層也足夠薄(50-100納米),不會把實際的結構覆蓋住。

如上圖所示,采用傳統化學方法固定的樣品,三根觸角處于分開狀態,但是采用納米服在活體狀態下觀察,
三根觸角處于聚合狀態實驗使用儀器:高真空熱場發射掃描電鏡JEOL JSM-7100F;生物型高襯度透射電鏡JEM-1220。
這個極具價值的研究成果發表在2015 年《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期刊上。這項發明對于研究活體生物的學者來說無疑是個天大的好消息,如果需要研究活體生物表面的納米結構,使用具有高分辨率的電鏡是不可避免的,而這件納米服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相對于傳統的處理方法,納米服手段更能揭示活體樣品本來的”面貌”,目前該納米服已經注冊專利。
---------轉載于日本電子中國官網應用資料(儀器信息網資料下載)